“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在两千余年间一直发挥着运输功能,同时也是贯穿中国南北文化的血脉,为中华文明注入了勃勃生机。
近日,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审议了《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从遗产区建设、施工安全、历史要素保护、水环境治理等方面加强大运河管理保护。
呵护大运河就是呵护城市的记忆。如果把西湖比作杭州的眉眼,那运河就好比是杭州的血脉。杭州因运河而兴,成就了“钱塘自古繁华”的盛景。以杭州湖墅地区为例,古时这里“樯帆卸泊,百货登市”,入夜则“篝火烛照,如同白日”。杭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南端和浙东运河的起点,拥有丰富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对杭州而言,运河是一部流动着的遗产,保护大运河遗产是综合性、整体性的传承杭州城市文明的需要。
不同于古建筑、古遗址,大运河是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治理大运河要治出发展的潜力,就要科学安排大运河沿线地区的保护与开发,正确处理遗产保护与流域发展的关系。此次,杭州在立法权限内,通过立法确定遗产保护及利用制度,让大运河的保护有机融入周边区域发展,让大运河保护与区域生活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机统一。《条例(草案)》明确大运河保护范围、缓冲地带,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的强度,优化产业布局等,比如,确立了危害遗产安全建设项目的排除规则。“在遗产区、缓冲区内不得建设危害大运河遗产安全或者污染大运河遗产环境的设施,已有的危害大运河遗产安全或者污染大运河遗产环境的设施,由各级政府依法组织拆除或者搬迁。”在遗产利用方面也规定了“大运河遗产的利用应当遵循科学、合理、持续、效用的原则,在有效保护其真实性、完整性的前提下,维持和延续其水利、航运、游憩等功能。”
其实某种意义上,《条例(草案)》也是杭州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实践的总结,通过10多年的治理,如今的大运河逐步重归清澈,曾经带来工业污染的沿线厂房,成了文创产业、互联网企业创业创新的高地。值得关注的还有民生层面,杭州贯通了运河两岸约23公里游步道,打造了市民休闲、健身的“生态长廊”。通过建设和提升沿河社区,让两岸百姓成为运河综保工程最大受益者。这正是整治运河,除旧布新,让古老运河继续为人民造福最好的例子。
风物长宜放眼量。杭州地方立法为大运河保护迈开了坚实的一步,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要成为“活”的文化,要继续传承其功能和价值,需要杭州与大运河沿线城市同舟共济,由“各自为战”转向“协同合作”,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开启古运河新的未来。